暑期檔電影總票房突破20億、避暑勝地伊春熱度暴漲155%、親子出行比例超三成……當“暑期經濟”的熱浪席卷而來,文具行業正借勢上演一場消費升級的大戲。從博物館文創筆袋到電影主題筆記本,從賽事吉祥物書簽到IP聯名文具套裝,暑期里涌動的文化消費需求,讓文具行業在“暑期經濟”頻頻亮相。
博物館游熱潮
文物元素走進文具袋
這個夏天,“博物館預約難”頻頻登上熱搜,博物館研學游面對“秒空”“一票難求”等難題,博物館游的火爆直接帶動文創文具消費升溫。各地博物館的線下文創區人頭攢動,暑期日均客流量較平日增長近 80%,其中文具類商品占比超四成。
不少家庭會專門預留時間挑選文創文具,復刻了青銅器紋樣的筆記本、提煉了壁畫色彩的水彩筆、融入了古建筑榫卯結構的文具套裝……孩子們在挑選帶有文物元素的筆袋、書簽時,還會主動詢問背后的歷史故事,“文物+文具”的組合意外成為生動的“移動課堂”。
這種“展覽+教育+消費” 的閉環,不僅讓博物館文創收入持續攀升,更讓文具成為文化傳承的輕量載體,在筆尖與紙面的接觸中,讓歷史故事有了更鮮活的表達。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報告,2024年全國博物館共推出4.3萬個陳列展覽,同比增長1.53%;文創產品銷售收入34.28億元,同比增長63.7%。
電影周邊熱賣
文具成為“觀影記憶載體”
暑期檔,向來是各大電影的兵家必爭之地。如今,這場票房狂歡正沿著產業鏈蔓延至文具市場。過年期間,《哪吒2》的熱映,帶動手辦盲盒、爆米花桶、冰箱貼等系列周邊、衍生品銷售火爆。上月,電影《星際寶貝史迪奇》的熱映也再次帶動史迪奇這一IP的衍生品熱賣。
《長安的荔枝》電影未播先火,其電視劇版與瑞幸聯名推出小馬掛件、冰箱貼、徽章等周邊文創大受好評,特別是小馬掛件,讓不少消費者大呼“根本搶不到”。而同樣尚未上映的《超人》《聊齋:蘭若寺》等電影也早已推出吧唧盲盒、鑰匙扣等周邊產品。
電影衍生品市場的繁榮已不再是偶然現象,《2024—2029年中國電影衍生產品行業運營格局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》顯示,近年來,我國電影衍生品市場規模持續攀升,預計未來將以每年10%以上的增長速度持續擴大。
賽事經濟火熱
文具染上“運動激情”
“恐龍妹妹”玩偶三天銷售超萬件、“叫南哥”帆布袋備受消費者歡迎、江蘇十三市Q版毛絨玩具已增加了幾條生產線滿負荷生產……隨著“蘇超”火爆出圈,蘇超周邊文創持續“上新”,場上場下熱梗不斷。
“蘇超”作為一項純業余的賽事,在比賽周邊產品上的銷量逐日攀升,也給了眾多中超俱樂部以啟發。球迷不缺少購買欲望,他們需要球隊提供情緒價值,而購買更具創意與內涵的周邊產品,無疑會增加他們對俱樂部的文化認同。在真正的蘇超——蘇格蘭超級聯賽中,凱爾特人球隊一個賽季的周邊產品收入高達3500萬歐元,約合2.9億元人民幣。
此外,體育文創文具的消費群體呈現明顯的家庭屬性,家長帶孩子看完球賽,會特意挑選吉祥物文創產品作為“獎勵”,既滿足孩子的收藏欲,又能通過文創產品傳遞體育精神。
這個夏天,文具行業正借著“暑期經濟”的東風完成一次漂亮的 “跨界突圍”。當孩子們用博物館文創筆寫下研學日記,用電影周邊本記錄觀影心得,用賽事吉祥物文具規劃暑假計劃,文具已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成為串聯文化體驗、情感記憶與生活儀式的溫暖載體。這或許正是暑期經濟賦予文具行業的深層啟示:在功能之外,唯有與時代情緒共振,才能贏得市場的持久青睞。
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